时间:2023-04-13 18:24:45 | 浏览:386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韩靖)冯家峪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西北部,山场面积27万亩,林木生态覆盖率达89.1%。这里山林密布,植被丰富,人们自古有着蜜蜂养殖的传统。
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崖壁蜂场”(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在西口外村,600多个蜂箱分布于接近垂直的崖壁上,蔚为壮观。这里被村民们称为“崖壁蜂场”,行至于此的路人常常仰望山间,感叹崖壁养蜂人的不易。
董玉发顺着绳索向上攀爬(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5月20日,51岁的养蜂人董玉发来到山脚下,在他头顶的崖壁上,吊挂着上百个蜂箱。他在路边娴熟地穿戴好登山装备,快步走到崖壁前,只见他手握绳索,用脚掌支撑身体,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爬至几十米的高空,董玉发逐个打开蜂箱,检查蜂箱完整度、蜂群状态,并清理蜂箱内部杂物。在当下的季节,像这样的攀爬大约每隔两周进行一次。
董玉发正在崖壁上攀爬(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董玉发介绍说,最原始的野生中华蜂就是生长在崖壁的洞穴里或者树洞里,在崖壁上养蜂可以还原中华蜂的野性,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采蜜,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使蜜蜂免受蛇鼠的侵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蜂箱被大水冲走,只剩下蜂箱台(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018年7月,密云山区遭遇特大暴雨侵袭,董玉发的100多个蜂箱被大水冲走,两年的努力付之东流,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崖壁养蜂的想法。
董玉发在崖壁上检查蜂箱(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董玉发来自辽宁抚顺,养中华蜂已经有20年的时间。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养蜂人,从小跟着爷爷在山里养蜂,董玉发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崖壁上的蜂箱(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董玉发回忆,在他小时候,山里面有几处悬崖,上面的岩洞里就住着野蜂,秋天的时候蜂蜜会沿着石壁往下流。小时候嘴馋,他用衣服、床单把自己包裹严实上去采蜜,总是能采到很多。虽然包得严实,但有时还会被蜜蜂蛰得满身是包,“那东西野得很,能追你二里地,蜂蜜要想好,蜜蜂必须得野。”
董玉发到养蜂农户家查看蜂箱(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董玉发查看蜂群情况(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董玉发和村民们养殖的蜜蜂叫中华蜜蜂,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了7000多万年。而目前,国内养殖规模最大的是从西方引进的意大利蜜蜂,意蜂擅长采集大宗蜜源,所以意蜂养殖户大多需要跟着蜜源走,而中华蜂野外生存能力强,擅长采集零星蜜源,适合定点养殖。
董玉发向记者展示蜂箱里的蜂王(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意蜂被引进之后,体型相对弱小的中华蜂的领地逐渐变小。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在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在多地山区设立中华蜂保护区,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就是其中之一。
董玉发为农户教授养殖技术(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016年,远在辽宁抚顺的董玉发得知此地要成立中华蜂养殖合作社,于是他便从东北辗转至北京,加入到养殖中华蜂的队伍中,他带着三代人的养蜂经验,挨家挨户去传授养殖技术,并参与建设了“崖壁蜂场”。
养蜂农户正在打理蜂箱(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5年过去了,冯家峪镇的中华蜂蜂农数量已经达到158户,带动低收入户脱低78户。中华蜂养殖在当地已形成产业,并成为村民增收的法宝。
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崖壁蜂场”(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董玉发说,他希望自己和村民们能够把本土中华蜂养殖好、推广好,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就会一直干下去。
说起蜂蜜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今天的蜂蜜市场,很多朋友喜欢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其实蜂蜜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要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不可否认,我国是全球第一蜂蜜大国,当然,蜂蜜的劣质问题也比较凸显,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喂养白糖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常听说一句话,那就是蜜蜂非常勤劳,但是蜜蜂是不是真的很勤劳,我想这点只有蜜蜂最清楚,当然,蜜蜂有自己的交流系统,从我们人类对蜜蜂的研究来说,蜜蜂的交流系统和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人类的交流系统,主要以语言来构成,但是蜜蜂
2月13日,来自四川省西昌市太和镇的养蜂人刘德成,在云南易门县林士桥村旁的养蜂房内自杀,随后该消息在养蜂人的圈子里流传。安传远看到刘德成自杀的消息后,心酸不己。刘德成面对的困境,普遍存在于目前在云南养蜂的群体中。他告诉记者,刘德成是个老实人
2018-10-11 20:06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锦说起蜜蜂,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一个身穿护具,手拿蜂具的养蜂人形象,耳边也很有可能已经响起“嗡嗡嗡”的蜂鸣声了……在很多外行人看来,养蜂是种危险的职业:和成千上万的蜜蜂朝夕相处、野外
导读:近日一朋友到我们蜂场购买蜂蜜,本来他们那边的也有蜂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到我们蜂场购买蜂蜜而不是他家附近的蜂场,此话立刻引起朋友的兴趣,马上说他发现了他们蜂场的养蜂人总在夜间“干坏事”,还被他抓了个现行,所以不在他们那边购买蜂蜜。说实
导读:在养蜂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会遇到中蜂与意蜂不能混养的问题,尤其是我们长期在外追花夺蜜的养蜂人,每次转地放蜂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遭受本地养蜂人驱离。驱离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情况是蜜源不足引发的本地养蜂人驱离外来放蜂
导读:其实对于养蜂人迁徙后,留下来的蜜蜂的命运,大多都是死亡的多,但是还是有部分可能会存活下来的,可以这么说,想要存活下来,蜜蜂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夜间迁徙蜜蜂就不会留下?其实这个问题蜂部落曾经写过,有网友说蜜蜂夜间都会回巢,只要我们在傍晚
对于冬天蜜蜂不产蜜,农村蜂农以什么为生的问题,从蜜蜂养殖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考虑:1.不同行业的“冷冬期”2.蜜蜂的种类。3.养蜂人的工作形式。4.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不同行业的“冷冬期”从蜜蜂养殖这个行业来说,蜜蜂
导读:有天然的山林资源,各种花草树木,是不是可以在农村发展蜜蜂养殖,应该怎么操作的问题。就上面的这些条件来说,蜂部落认为养殖蜜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也应该考虑一些其它条件,比如当地的气候特点,蜜源的连贯性等,然后选择适合的蜂种进行养殖,蜂
导读:现在养蜂怎么样,想学习养蜂又不知道去哪里弄蜂种,有没有可以销售蜂种又可以教学的地方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蜂部落总结下来为现在养蜂人的前景如何,有没有销售蜂种带有教学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分开看这个问题。现在养殖蜜蜂怎么样?对于
导读:什么东西能把蜜蜂吸引在一起的问题,蜂部落认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我们吸引的是什么蜜蜂,因为蜂群中的蜜蜂主要是工蜂,而我们想要吸引的蜜蜂可以分为散蜂和大量的蜜蜂三种情况,其实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蜂人”现象,而集结散蜂
导读:蜜蜂怕不怕冷的问题,必然是怕冷的,只是说蜜蜂随着种类的不同和区域的不同怕冷程度不一样而已,关于这点其实养蜂人是最清楚的,只要是养蜂的人都知道,蜜蜂日常管理中有两个季节比较难管理,其中就包含了冬季,因为冬季要给蜜蜂越冬,这也充分说明了一
养蜜蜂是一项不错的甜蜜事业,不仅能够收获最纯正的天然蜂蜜,还能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专业养蜜蜂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与世无争,还能养家糊口。业余养蜜蜂就比较有乐趣了,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享受养蜜蜂所带来的喜怒哀乐。许多人都有喝蜂蜜水的习惯,
在我们人类社会,不管干什么都讲究风水,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屋的位置和朝向就显得很重要,好的位置和朝向让人感觉舒适,心情舒畅。就像养蜂人野外放蜂箱或挖诱蜂洞诱蜂一样,有些地方诱蜂箱一个分蜂季就能诱到好几窝蜜蜂,而有些地方诱蜂箱一年到头都诱不到蜜
蜂箱的基本结构,现代蜂箱主要在巢箱和浅继箱的尺寸以及蜂路上是上蜂路还是下蜂路上有所不同。关于上蜂路蜂箱和下蜂路蜂箱哪个更好,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议,我必须承认,我不认为它是个多大的事儿,只要箱体之间有个有单个的蜂路,怎么排列都是一样的,至少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