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18:48:06 | 浏览:438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在京郊密云,职业养蜂人有2000多户,部分“靠山吃蜜”的养蜂人年收入能超过25万元,比肩城市白领。然而,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60岁的“老年人”,对他们来说,这份钱挣得辛苦,也挣得甜蜜。在他们和合作社负责人眼里,养蜂人职业的门槛并不高,“和很多行业一样,勤奋能吃苦就是入门的唯一门槛”。现在的问题是,偏高的从业年龄让京郊的养蜂事业有些青黄不接,而根据测算,仅密云的蜂群承载量至少还能扩张一倍,发展空间很大,合作社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这个绿色事业里,“先不说挣多少钱,绿水青山无污染,每天接触蜂产品,养蜂人一直是世界上最健康与长寿的职业之一”。
密云养蜂人。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49岁蜂农就是“青壮年”
出生于1971年的王全生已经49岁了,每年从春至秋,他和妻子守在密云白龙潭边的山林里,与400群蜜蜂为伴,也以这400群蜜蜂为生,保守以单个蜂群有2万只蜜蜂计算,王全生所拥有的蜜蜂数量超过800万只。养蜂32年,到了年近半百的年纪,王全生在整个密云养蜂圈里还称得上是“青壮年”,这不是他自己说的,附近的蜂农都觉得王全生“岁数小”。
与传统农业领域面临的问题相同,密云的蜂农也普遍面临老龄化,只是更严重些。“在我们这里,养蜂人的平均年龄是60岁,对于这些老蜂农来说,他们顶多再养10年蜂,‘职业生涯’就算结束了。”
王唯伊讲述蜂农现状。视频截图
王唯伊是北京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在密云2000余户蜂农中,王唯伊合作社占了800余户,接近密云蜂农总数的一半。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能够感受到合作社蜂农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有去世的,也有蜂农觉得自己干不动的,随着年纪增大,他们不想养了,就把蜜蜂卖掉了”。
王唯伊是“蜂三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祖父辈便开始养蜂。大学毕业后,王唯伊当过村官,虽然知道蜂农的辛苦,还是选择回到合作社给父母帮忙。谈及社员的逐渐老去,王唯伊有些伤感也有些无奈,“虽然每年也有陆续加入进来的新蜂农,但增长的人数很难赶上陆续退出的人数”。他说最近几年新加入合作社的年轻人大概有十多户,那么多少岁算“年轻”?“三十多岁吧。”王唯伊说。
养蜂400群年收入超25万
若不接触这个领域,其实少有人会知道密云的职业养蜂人“年薪”非常可观,特别是对比于传统农业来说。
王唯伊介绍,目前密云蜂农们的普遍养殖群数在100-200群之间,年收入大概在8万-10万之间,而像王全生一样的养殖大户,养殖数量在400群左右的蜂农,一年的毛收入能够达到30万,而除去购买蜂饲料以及忙碌时雇佣临时劳动力的费用,净利润也能超过25万。即使是以两口之家为单位计算,收入也依然可观。
目前密云蜂农普遍养殖上百群蜜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最近几年,新加入到合作社的农户有的是靠政策影响,有的是靠同村村民的带动,王唯伊表示,“看到村里面养蜂农户的收入达到四五十万了,有村民看到真的能挣到钱,也会选择加入”。
“但是很多年轻人还是渴望出去,不愿在农村发展,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有更大的吸引力。”王唯伊谈道,作为北京最大的天然蜂场,密云对蜂产业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重视,每年也都会有配套的政策,“特别是低收入户,如果有人想要养蜂,政府不仅会帮忙购买蜂箱,还会免费配送蜂群,合作社也会组织培训,最终还会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回收蜂蜜。”
勤奋是养蜂唯一的门槛
在王唯伊看来,保护密云水库这“一盆清水”,也使得密云成为天然的大蜜库。“养蜂非常依赖于自然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中的蜜源植物。可以说没有蜜源植物,蜜蜂是活不了的。除了密云城区外,密云有遍布山区的荆条花,这也是蜂产业能够在密云发展的根源。”
据公开资料显示,密云山水兼备,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密云山区三季有花,不断扩大的优质蜜粉资源都能为蜜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保障。2017年,密云全区定地养殖蜂群数量为10.8万群,接待外地转地蜂群约3万群,而据当时专家估算,密云至少还能承载蜂群7万群以上。2020年,据密云区融媒体中心消息,密云有11.5万群蜂群,还远远未达到环境所能承载的饱和数量。
养蜂学习起来并不难。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到职业养蜂人这个行列。”王唯伊不否认养蜂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沉淀,用行内的老话讲,这叫“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也就是说通过三年时间学习技术,到了第四年、第五年,养蜂人的收入就能翻倍增长。“不过说实话,虽然说是有技术要求,但只要理解能力没问题、肯学习,养蜂真的不难,比一些传统的种植业还容易一些。”
养蜂有门槛吗?“最大的门槛是勤奋,也确实很辛苦,但这何尝不是任何行业入门的门槛呢?”王唯伊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中国蜂产业从新中国建立后有了快速发展。据《中国养蜂大事记》记载,1949年全国蜂群为50万群(含中蜂、意蜂),年收购蜂蜜8000吨。据《密云县志》记载,密云在1950年有蜂800群,其中意蜂100群,年产蜜7000公斤。1957年,农业部和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在京郊密云,职业养蜂人有2000多户,部分“靠山吃蜜”的养蜂人年收入能超过25万元,比肩城市白领。然而,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60岁的“老年人”,对他们来说,这份钱挣得辛苦,也挣得甜蜜。在他们和合作社负责人眼里,养蜂人职
七月下旬,在北京东北部燕山脚下,从业32年的“蜂二代”王全生和妻子在户外劳作时,仍免不了“全副武装”,养蜂这项事业于他们而言,痛也甜蜜。当下夫妇二人已经摇出了新一批的荆花蜂蜜,正等待卖个好价钱。实际上在整个密云,还有两千余户蜂农像王全生一样
说起蜂蜜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今天的蜂蜜市场,很多朋友喜欢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其实蜂蜜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要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不可否认,我国是全球第一蜂蜜大国,当然,蜂蜜的劣质问题也比较凸显,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喂养白糖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常听说一句话,那就是蜜蜂非常勤劳,但是蜜蜂是不是真的很勤劳,我想这点只有蜜蜂最清楚,当然,蜜蜂有自己的交流系统,从我们人类对蜜蜂的研究来说,蜜蜂的交流系统和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人类的交流系统,主要以语言来构成,但是蜜蜂
2月13日,来自四川省西昌市太和镇的养蜂人刘德成,在云南易门县林士桥村旁的养蜂房内自杀,随后该消息在养蜂人的圈子里流传。安传远看到刘德成自杀的消息后,心酸不己。刘德成面对的困境,普遍存在于目前在云南养蜂的群体中。他告诉记者,刘德成是个老实人
2018-10-11 20:06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锦说起蜜蜂,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一个身穿护具,手拿蜂具的养蜂人形象,耳边也很有可能已经响起“嗡嗡嗡”的蜂鸣声了……在很多外行人看来,养蜂是种危险的职业:和成千上万的蜜蜂朝夕相处、野外
导读:近日一朋友到我们蜂场购买蜂蜜,本来他们那边的也有蜂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到我们蜂场购买蜂蜜而不是他家附近的蜂场,此话立刻引起朋友的兴趣,马上说他发现了他们蜂场的养蜂人总在夜间“干坏事”,还被他抓了个现行,所以不在他们那边购买蜂蜜。说实
导读:在养蜂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会遇到中蜂与意蜂不能混养的问题,尤其是我们长期在外追花夺蜜的养蜂人,每次转地放蜂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遭受本地养蜂人驱离。驱离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情况是蜜源不足引发的本地养蜂人驱离外来放蜂
导读:其实对于养蜂人迁徙后,留下来的蜜蜂的命运,大多都是死亡的多,但是还是有部分可能会存活下来的,可以这么说,想要存活下来,蜜蜂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夜间迁徙蜜蜂就不会留下?其实这个问题蜂部落曾经写过,有网友说蜜蜂夜间都会回巢,只要我们在傍晚
对于冬天蜜蜂不产蜜,农村蜂农以什么为生的问题,从蜜蜂养殖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考虑:1.不同行业的“冷冬期”2.蜜蜂的种类。3.养蜂人的工作形式。4.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不同行业的“冷冬期”从蜜蜂养殖这个行业来说,蜜蜂
导读:如今蜜蜂养殖业看起来越来越乱,没有入道的想着入道,有经验的养蜂人却在想着更换其它门道。虽然现在看起来想要养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多带有娱乐性,或许是现在九零后与蛋蛋后已经成了社会的又一个主体。作为一枚“蜂二代”,蜂部落深有感触,可以这
导读:有天然的山林资源,各种花草树木,是不是可以在农村发展蜜蜂养殖,应该怎么操作的问题。就上面的这些条件来说,蜂部落认为养殖蜜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也应该考虑一些其它条件,比如当地的气候特点,蜜源的连贯性等,然后选择适合的蜂种进行养殖,蜂
导读:现在养蜂怎么样,想学习养蜂又不知道去哪里弄蜂种,有没有可以销售蜂种又可以教学的地方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蜂部落总结下来为现在养蜂人的前景如何,有没有销售蜂种带有教学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分开看这个问题。现在养殖蜜蜂怎么样?对于
昨天结束的CBSA中式台球密云公开赛,黑龙江小伙吴振宇13-10力克杨帆,获得了职业生涯第一个全国冠军。趁热打铁,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位新科全国冠军的全部装备。吴振宇装备全家福1、打杆:奥斯本兹 X6吴振宇是奥斯本兹的签约选手,装备自然也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