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18:56:35 | 浏览:932
原标题:【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从生态学博士到乡间养蜂人
张玉波在猫熊谷农场。资料照片
【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
■讲述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四川省平武县猫熊谷家庭农场创始人 张玉波
四年不到的时间,我从一位生态学博士,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快乐的养蜂人。
我养蜂的地方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一片有着“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美誉的热土。我曾在这里做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博士论文。一个研究大熊猫栖息地的人,为什么跑去养蜂呢?
2005年3月,刚完成硕士论文的我和师弟师妹来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做科研调查,吃住在当地村民家中。这里是真穷啊!阳春三月,山里的雪还没化尽,我借住农家的男主人何大叔就整天赤脚上山采药补贴家用。
后来做博士论文,我越来越多地来到平武,几乎踏遍木皮藏族乡的山山水水,也从村民口中听到很多五花八门的故事:有个深山沟里的村落,大部分青壮年因为偷猎大熊猫被抓进去了,只剩下老弱病小。“没得法,逮到一只就能卖个好价钱,大家伙咋个能经得起诱惑?”村民都说。如此“靠山吃山”,大熊猫慢慢退到深山里,很难见到了。
博士毕业后,我先是作为访问学者远赴美国杜克大学从事生态研究,后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但无论身在何处,平武村民始终是我的牵挂。那时,当地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平武高山蜂蜜逐渐成为土特产品牌。
2018年的一天,我接到做博士论文时所驻村村支书的电话。他焦急万分,告诉我村民养殖的蜂群存活率普遍下降。我立即买了科学养蜂的书寄去。但没过几天,村支书又打来电话:“小张,我们这些大老粗咋啃得动这些书?”我动了念头:干脆辞职去平武养蜂,带动老百姓把青山变银行!
2019年年初,我毅然辞职,一头扎进了平武山沟里,开始了“猫熊谷家庭农场”的创业之路。
这次抉择,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是独生子,父母快70岁了,知道博士儿子扔了光鲜的“金饭碗”,去干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很不理解。一向支持我的爱人也觉得这是瞎折腾。
可我的内心却坚定无比。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打消村民的重重疑惑、被蜜蜂蜇到休克住院……闯过一道道难关后,我的农场终于摆满了小楼房似的彩色蜂箱,蜜蜂整天嗡嗡地飞出飞进,一片欢腾。博士养蜂的事在当地越传越开,周围很多养蜂户都来观摩学习。渐渐地,依靠养蜂,村民们摘掉了贫困帽子,一边经营新生活,一边保护大熊猫。
事业红红火火,可我的心底怎会没有牵挂?
母亲身体一直不好,一到冬天就咳嗽不止,要住院治疗。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也承受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父母在我进山半年后来过一次平武,看到我晒得黝黑,租住的民房破败不堪,气鼓鼓地走了。一次次沟通劝说,加上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父母开始慢慢理解我的梦。
2021年,我在农场盖起了舒适的小家,把父母接到了身边。绿水青山中,母亲的慢性咳嗽竟不药而愈。父亲考了驾照,料理起农场的一些轻省活。虽然他嘴上没说,但心里或许已有了几分认可。
除了养蜂,我还给村民进行公益培训,开科普类直播,拍短视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想在3至5年间,把小山村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
对了,还有喜事分享:退回深山的大熊猫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场附近了。前不久,还有只金丝猴跑进了农场里!
(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对话
张玉波:
读了光明日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栏目,被大国工匠孙红梅的故事深深感动。扎根基层,意味着远离家乡、难在父母膝前尽孝。如何处理好照料父母与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一级技术专家、全国劳模 孙红梅:
1997年7月,为了追寻理想,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四面环山的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石井冲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这里离家将近1000公里,当时从襄阳回家乡只有一趟直达车,经常没有座位,每到春节更是挤得脚不着地。
父母几次三番劝我回去,却没有结果。那年秋收结束,他们决定来襄阳看我。
车间主任听说后,专程开车带我从山里跑到襄阳火车站接站。父母看到捧着鲜花的领导,很是感动。晚上回到山里后,领导请我的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第二天,我领着父母参观工厂。母亲一路唠叨着“厂子还行,就是太偏了,饭菜你也不习惯”,父亲没有说话,返程时才对我说:“好好在这里干,干事踏实点、勤快点。”望着不到50岁却已满脸沧桑的父母,我掉下了眼泪。
2003年,我结婚了。父母承包的土地到期了,他们一起来到襄阳,在工厂附近租了房子,摆了个早餐摊,一边守着摊,一边守护我。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平淡又幸福。
有了父母的支持,我尽情投入到工作中。2015年,父亲生病去世。母亲身体一直不好,脊椎骨常发生压缩性骨折。2019年,母亲不幸中风,腿脚很不方便,可我家在六楼,她想下楼走一走也成了奢望。工厂得知后,专门为我们协调了一楼的房子,还专程探望了母亲。
公婆一直在家乡生活。我和爱人平时没时间回去,每到过年就千方百计赶回家乡陪陪老人。现在有了飞机、通了高铁,回家最快只需要四五个小时,感觉离亲人更近了。
对于家庭,我有亏欠,但更多的是一家人互相扶持、相互鼓励,让生命更加充盈和踏实!
(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原标题:【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从生态学博士到乡间养蜂人张玉波在猫熊谷农场。资料照片【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讲述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四川省平武县猫熊谷家庭农场创始人 张玉波四年不到的时间,我从一位生态学博士,变成一个地
张玉波在猫熊谷农场。资料照片【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讲述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四川省平武县猫熊谷家庭农场创始人 张玉波四年不到的时间,我从一位生态学博士,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快乐的养蜂人。我养蜂的地方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来源:央广网央广网新余5月28日消息(记者 邓玉玲)春夏秋冬的每一天,养蜂人都在用奋斗书写幸福。2022年5月25日傍晚,江西省新余市观巢镇茂山村养蜂人习小龙和妻子付火秀忙着整理和搬运蜂箱、帐篷和生活用品,迎来夏季转场山林的忙碌季。养蜂人习
欧美圈很多艺人都有着非常高的学历,近日霉霉泰勒斯威夫特就顺利从美国纽约大学博士毕业,随后网上也晒出了一大波当天霉霉的美照,穿着博士服的她,站在人群中可以说是非常的抢眼。霉霉高调参加博士毕业典礼!金发红唇美貌闪耀人群,穿开叉裙好美霉霉博士毕业
说起蜂蜜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今天的蜂蜜市场,很多朋友喜欢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其实蜂蜜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要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不可否认,我国是全球第一蜂蜜大国,当然,蜂蜜的劣质问题也比较凸显,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喂养白糖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常听说一句话,那就是蜜蜂非常勤劳,但是蜜蜂是不是真的很勤劳,我想这点只有蜜蜂最清楚,当然,蜜蜂有自己的交流系统,从我们人类对蜜蜂的研究来说,蜜蜂的交流系统和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人类的交流系统,主要以语言来构成,但是蜜蜂
2月13日,来自四川省西昌市太和镇的养蜂人刘德成,在云南易门县林士桥村旁的养蜂房内自杀,随后该消息在养蜂人的圈子里流传。安传远看到刘德成自杀的消息后,心酸不己。刘德成面对的困境,普遍存在于目前在云南养蜂的群体中。他告诉记者,刘德成是个老实人
2018-10-11 20:06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锦说起蜜蜂,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一个身穿护具,手拿蜂具的养蜂人形象,耳边也很有可能已经响起“嗡嗡嗡”的蜂鸣声了……在很多外行人看来,养蜂是种危险的职业:和成千上万的蜜蜂朝夕相处、野外
导读:近日一朋友到我们蜂场购买蜂蜜,本来他们那边的也有蜂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到我们蜂场购买蜂蜜而不是他家附近的蜂场,此话立刻引起朋友的兴趣,马上说他发现了他们蜂场的养蜂人总在夜间“干坏事”,还被他抓了个现行,所以不在他们那边购买蜂蜜。说实
导读:在养蜂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会遇到中蜂与意蜂不能混养的问题,尤其是我们长期在外追花夺蜜的养蜂人,每次转地放蜂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遭受本地养蜂人驱离。驱离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情况是蜜源不足引发的本地养蜂人驱离外来放蜂
导读:其实对于养蜂人迁徙后,留下来的蜜蜂的命运,大多都是死亡的多,但是还是有部分可能会存活下来的,可以这么说,想要存活下来,蜜蜂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夜间迁徙蜜蜂就不会留下?其实这个问题蜂部落曾经写过,有网友说蜜蜂夜间都会回巢,只要我们在傍晚
对于冬天蜜蜂不产蜜,农村蜂农以什么为生的问题,从蜜蜂养殖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考虑:1.不同行业的“冷冬期”2.蜜蜂的种类。3.养蜂人的工作形式。4.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不同行业的“冷冬期”从蜜蜂养殖这个行业来说,蜜蜂
导读:有天然的山林资源,各种花草树木,是不是可以在农村发展蜜蜂养殖,应该怎么操作的问题。就上面的这些条件来说,蜂部落认为养殖蜜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也应该考虑一些其它条件,比如当地的气候特点,蜜源的连贯性等,然后选择适合的蜂种进行养殖,蜂
导读:现在养蜂怎么样,想学习养蜂又不知道去哪里弄蜂种,有没有可以销售蜂种又可以教学的地方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蜂部落总结下来为现在养蜂人的前景如何,有没有销售蜂种带有教学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分开看这个问题。现在养殖蜜蜂怎么样?对于
导读:什么东西能把蜜蜂吸引在一起的问题,蜂部落认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我们吸引的是什么蜜蜂,因为蜂群中的蜜蜂主要是工蜂,而我们想要吸引的蜜蜂可以分为散蜂和大量的蜜蜂三种情况,其实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蜂人”现象,而集结散蜂